
《风筝》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筝》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筝》教学反思1学校大力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想办法按照“读----说----写”的课堂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周四,全体语文教师以及校长,听我教授《风筝》这课,看看我的课堂教学是如何体现学校目前的这种思路的。
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还不错。
好的地方:
导入的问题设计的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大家也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
老师们的建议都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寻找方法,多请教他人,争取把课上好。
《风筝》教学反思2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空白”之处,但无论是情境凸现、还是言犹未尽、无中生有,都为师生的互动交往创设了很好的空白。因为是空白,便有多种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经验便会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呈现、发展的空间和领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便极易流动不居,不会一潭死水,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进课堂交往持续进行的交往点。
例如本册教材《风筝》一课,风筝飞上了天,对于小伙伴们的心情,课文里只是说“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从中,可见小伙伴们是多么地快活!不同的人去放风筝,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即使都是快活,表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又该怎样让学生把自己快活不一的心情呈现出来呢?再如,该段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初读这句,觉得没有什么,再多读读,觉得这句话言犹未尽,只说了一半。村里人这么夸奖,放风筝的我们怎么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作者没有说出来的,便是很好的空白。听着这样的赞扬,放风筝的小伙伴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教学时便可进行这样的设计。假如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觉得幸福……,这样一来,同样是放风筝,而不一样的快活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风筝飞上了天,会遇见谁呢?课文里没有交代,但我们可以无中生有,自己根据课文可以设想。在教学中,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想象风筝飞上天后的神奇经历。它也许会遇见飞鸟,遇见云彩。天空中多了这样一个新朋友,云彩会高兴地说什么呢?飞鸟会怎样跟它打招呼?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它们会把最美好的祝福、赞扬送给幸福鸟。有的说“风筝兄弟,你真棒,都高过云朵了!”有的说“幸福鸟啊幸福鸟,你把我们的名字带上了蓝天,我要谢谢你!”有的说“你把幸福带给了我们,你可要担心啊,别被风刮走了”……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景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空白是有待师生去发现、填充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情感、思维世界提供了广阔且具多种可能的空间,在较大程度上将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三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们所寻求的这样的空间。一个又一个的空白,可以让课堂交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动性、生成性更可以让课堂交往丰富多彩。
《风筝》教学反思3一、于看似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课文第二段写做风筝时,将风筝称作“幸福鸟”。为什么要将风筝称作“幸福鸟”?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一词之别,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拓展空间。
在教学该段时,便围绕风筝与“幸福鸟”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默读该段,初步感受做风筝的情景,并谈谈读后想到了什么;再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抓住幸福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谈如果是你,你把风筝叫作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配乐朗读,让学生再次感受为什么把风筝叫“幸福鸟”。
这样,就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围。看似矛盾之处有着空白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作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烈。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此时正是将放未放之时,心情应该是很特别的.,既有点担心、紧张,怕放不下去,又充满希望,希望一次就能放飞成功,更希望风筝能越飞越高。
怎样读“放”才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很多学生都放过风筝,都知道该怎么放,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心情。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了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 ……此处隐藏10651个字……多种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等,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或感受语言的美,或感受人物形象的美,或感受情感的美。如,在对刘老师放风筝、追风筝这段文字进行引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能将风筝放上蓝天,那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能像正常人那样追赶风筝,那也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对课外资料的运用
文中作者通过三件事中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理想的风筝意义何在?我想,只要对作者生平的遭遇进行一番了解,就不难找到答案。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段关于作者生平简介的文字,我认为是能在最后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
教学过程中,无疑同样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师的提问过于理性,使学生的回答好似贴标签,人物的形象也就不能突现;教师牵得过多,既然在上课伊始提出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抓细节描写来感悟人物形象,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毕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为教师的理性和牵制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学生思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思考,也影响了课堂氛围。
教学完本课,我感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好好锤炼,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特别是要能运用学生的生成性的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风筝》教学反思14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课的教学中我有几点做法是比较成功的
一、环节清晰、层次分明
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
二、指导朗读,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朗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语言、欣赏语言、促进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充分朗读,体会感情。首先,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孩子们快乐心情的句子。思考:你们在做风筝的时候会想些什么?接着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读课文。然后,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带着想象朗读,并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朗读。
“找风筝”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的情感是伤感。我仍然沿用朗读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抓住情感的方向,真正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读第4自然段中1、2两句,体会出高兴的心情。然后引读过渡:这时发生了什么啊?课文中的小伙伴看到风筝飞走了,心情如何?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让学生体会出着急的心情,反复诵读这段。接着创设情境: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找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最后落实朗读,通过细读体会,朗读时尽量让学生注意读出情感的变化,即从高兴到着急、伤心的变化。
三、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理解翩翩飞舞。
无论准备的如何充分,课上也总会有一些遗憾,感觉这节课的教学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继续努力。
《风筝》教学反思15《风筝》写的是童年时期“我”和小伙伴们一齐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叙述层次清晰,学生很喜欢这篇课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课题入手,问题设计巧妙。
教师板课题,让学生读课题后,问学生:“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放风筝时情绪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我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资料相关联,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抓重点词句朗读感悟。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用心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朗读和说话的潜力。例如:在感悟做风筝时的快乐这部分资料时,我针对体现孩子们做风筝时的情绪那一段话,“我们精心做着。写在上方”进行引读:
(1)、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精心
(2)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3)因为风筝给我们的梦想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这样引读的目的是为让学生能带一步感受到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快活的体验,这样的引读很有必要。
3、利用课文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
如在体会放风筝的资料时,我抓住了一句话:“他们拼命奔跑,拼命地喊叫”进行语言训练,你觉得他们会喊叫些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一齐来喊一喊?并让学生结合插图自由地想像,使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增,参与表达的小手林立。
4、学练结合,引导学生习作。
课文第一段写到“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抓住这句话,我让学生仿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夏天的时候,我们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了。”“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真实的语言、丰富的生活在这一刻展此刻课堂中,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同样值得研究,是文中的一个空白。很难得的练笔资料。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像,在那里我处理的方式是让学生根据资料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到达把所想的变成文字表达出来,从想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这是课后的作业,没要求字数却真有洋洋洒洒写成篇的好文章,令我赞叹他们丰富的想像和细致入微的描述。
5、不足之处剖析:
(1)朗读指导不够细致,读的时光少。重点地方,还是就应精讲,给课文朗读指导留些时光。
(2)老师语言组织不够精炼,对学生的回答没有有效、巧妙地作出评价和引导,缺少激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