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案

时间:2024-04-25 15:01:22
《羚羊木雕》教案合集15篇

《羚羊木雕》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羚羊木雕》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羚羊木雕》教案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重义轻财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出人物形象,明确是非。

2、难点:点拨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教学前的准备: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从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并大胆质疑设疑。

教学过程及内容:

提问:在这场矛盾中,谁是谁非?[对于父母的做法,16名学生赞同,25名学生反对]

学生书面准备陈诉理由,教师巡视

课堂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

一、礼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来?讨论明确:除非特殊情况,不能拿回!因为有悖诚信[言而无信,失信于人](引《韩非子》中“曾子杀猪,以信教子”为例)什么是特殊情况呢?讨论明确:在家人不知晓的情况下,送出去的礼物对家人有重大意义或对家庭将产生重大影响(礼物对朋友只是“锦上添花”,对自己的家庭却是“雪中送炭”)。那么,文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特殊情况?讨论明确:木雕是父亲从非洲带回来的,但父母看重的不是它的纪念意义,文中一再强调的是“贵重”,所以排除了某些同学所谓的“传家宝”的意义。另外,父母也不靠木雕维持生计,木雕只是一件贵重的摆设,把木雕送出去后,“我”不会倾家荡产,父母也绝无沿路乞讨的危险,不存在部分同学所说的“孩子把存折送给朋友,难道也不能要回来吗?”这样的情况。结论:“我”不该拿回礼物,同样爸爸也不该向我要会这个礼物。[如果东西仅仅放在家里的桌子上,而“我”却无力支配它,那还叫我的东西吗?岂不是“挂羊头卖狗肉”!]

二、礼物该不该送?[有同学提出:怎么能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随便转送给别人呢?这不是显得对父母不尊重吗?还有同学提出:送如此贵重的礼物,会使“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变得俗气,金钱化了!]讨论明确:首先,“我”不是随便送礼,送的对象是“我”的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曾经为“我”做出过“牺牲”!“我”把木雕送给好朋友,并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馈赠,所谓“借花献佛”,难道送给好朋友的东西应该是不好的吗?其次,“我”送万芳木雕,并不是因为木雕价值贵重,而是因为万芳“特别喜欢”(万芳“特别喜欢”,不是因为木雕的价钱,而是因为木雕造型美观)!所以“我”和万芳互换礼物,不会导致友情深浅以金钱来衡量的后果。[倒是“我”的父母一再强调木雕贵重而要我取回,究竟是谁俗气呢?]

三、“我”不知道木雕“贵重”而送给了朋友,现在我知道了“贵重”却要向朋友讨回(当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与朋友的情谊不如木雕贵重吗?这就引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是情重,那么父母哪怕事先就知道“我”要送礼,也应该让“我”送!]讨论明确:古人说,为朋友,抛头颅撒热血,在所不辞(当然,不能没有原则,陷入“江湖意气”的误区)。连命都可以送,还有什么不能送?物质金钱的贵重只是相对而言,给灾区捐款时,下岗职工的500元钱比起资本家的500万元哪个更贵重?牛群签订协议把他终老到死的毕生所得全部捐献,在他眼中什么才“值钱”?即便从功利的角度讲,在沙漠,在雪地,当人人自危时,朋友的一杯水或一件衣服抵得上黄金万两!

四、父母糊涂。“我”拿回礼物并不高兴,反而痛苦(送给朋友“我”才高兴)!这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父母身体力行,给“我”上了一堂人生价值观的课。身教胜于言教,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也许就给我的人生领错了方向!“我”也极有可能成为《风筝》中那个麻木的“弟弟”!

五、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我”在行动上屈服,思想上却不服。“我”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另一方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六、当堂作业:现实生活中,如果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样,该怎么办?

七、总结:这堂课与其说是老师教的,不如说是你们自己完成的。老师非常高兴的是,16位同学(起先赞成父母的做法)思想的转变,不是老师或其他同学强迫所致!其实刚开始表决时有21位同学赞成父母的做法,我说:“居然有这么多同学赞成,看样子得好好讨论一番!”这句无意间说漏嘴的颇具暗示性的话语,使五位同学转移了阵营(也许冤枉了他们?)我相信,剩下的16位同学,有不少当时也已意识到老师的结论,但仍然倔强地“固执己见”!老师对他们坚持独立思考的勇气表示敬佩!这些同学一旦认识到错误,必将成为真理倔强的捍卫者!另外,希望大家将来听老师说的话是因为老师的话有道理,而不是因为老师的身份,只有这样,你们才有可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插说一句,学校的制度也一样,大家如果执行,是因为内容正确,而不是因为制度本身(青少年对于“制度”的逆反情绪有时还是蛮强烈的呢)!

八、课后作文:___________(爸爸、妈妈、老师……),这话我爱听

《羚羊木雕》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根据自己的情况,查字典解决文字障碍。

2、练习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

(二)能力目标

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体会家庭成员各自的思想感情,从不同人的立场考虑如何解决这场矛盾。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根据自己的情况,查字典解决文字障碍。

2、练习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

1、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体会家庭成员各自的思想感情,从不同人的立场考虑如何解决这场矛盾。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的故事一波三折,很有吸引力;而更感人的是文中表现的高尚友谊。作者是以一个孩子的口气来讲述故事,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间(包括家庭、学校)的冷暖,形成两个世界——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在“我”的眼里,这两个世界有着本质的不同,高下优劣自见。这对同龄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被打动并引起 ……此处隐藏22278个字……查问木雕

(二)赠送木雕

(三)取回木雕

(四)永远友好。

三、朗读课文。

分四名学生轮读,要求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读后评议。

四、讨论课文的中心意思,启发提问: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给你印象最深的最谁?为什么?

妈妈——严厉

爸爸——沉着

奶奶——慈爱

万芳妈妈——直爽

万芳的风貌,主要是通过换破裤子的情节表现出来的,这一部分她讲了一三句话(找出来),这些语言、动作和神态说明了什么?(“多么仗义”,“一些也不自私”。)后来,在“我”去取回羚羊的时候,万芳先是感到奇怪,意外,接着感到不解,但还是把羚羊拿走了。最后,当我以为“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无精打采地往回走时,万芳却喊着追了上来,“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短短一句话,说明她不仅很快地理解了“我”的处境,而且用行动来表示对友谊的真诚,反映出了她崇高的境界。

文中的“我”处在矛盾的焦点之中,心情十分复杂。在对妈妈的查问,开始时想瞒,后来不得不说出实情,当爸爸妈妈都要“我”去取回羚羊时,起先想顶一下,后来又不得不违心地去取回木雕。到了万芳家,“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说话“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这些动作神态,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我”无奈而伤心的心情。

2.由此可见,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有人说,这文章主要是写爸妈怎样逼“我”取回已经送给好朋友的木雕。使“我”变成“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有的人说,这文章主要写“我”和万芳俩深厚而牢固的友情。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说明理由。

五、分角色朗读

六、问题讨论

1.爸爸把贵重的羚羊送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2.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3.“我对朋友后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七、语言训练

复述课文。

作业:给小黑板上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预习:

1.你读过朱自清的文章吗?知到哪些?

2.从预习提示第2段,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羚羊木雕》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3、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4、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5、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羚羊木雕》教案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