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4-04-25 14:56:42
百年孤独读后感(汇编15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汇编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年孤独读后感1

《百年孤独》是加勒比海岸马孔多小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百年兴衰史,更是拉丁美洲内战跌起的血泪史,亦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孤独史。

都说著作晦涩难懂,但就百年孤独来说,可能让人读不下去的是那些不断重复命的名字。

但就让我印象深刻的乌尔苏拉来说,她是百年家族中,孤独的见证者,她从开始到最后去世的时候,都以一个置身于繁杂纷扰中,但一回头往往以一盏明灯出现的形象出现。但没人去理解,甚至到最后被当作孩子们的玩具。她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见证者,也是家族的支柱。 但往往这样的人设最后的结局都逃不过悲惨的结局。 不过还好,就像漫漫黑夜里,她是一个能让人心安的角色。乌尔苏拉用一颗博爱而善良的心灵理解着纷扰的世界,终究在纷扰中孤独离去。

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马克尔斯说:“等到人类坐一等车厢而文学只能挤货运车厢的那一天,”这个世界也就完蛋了。这是文学的孤独。

虽说读完一遍,没有都刻入脑中,但很多情节也令人印象深刻。 人生来孤独,我们从不指望被人理解,独来独去,独生独死,才是真正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2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了《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百年孤独读后感3

经典就是经典 这应该是我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了吧!虽然书中人名错综复杂 重名极多但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以及阅读给我心灵带来的快感.

七代人的历史,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 从第一个人死在树上开始,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结束。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人都有走向孤独的宿命,重复的名字,重复做相同的事,命运的齿轮也跟着一圈一圈的轮回,但齿轮的磨损最终会消磨掉一切。这不仅是一个家庭宿命式的兴衰,也是拉丁美洲内战此起彼伏的血泪史,他更反映人类的文明。

读到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的孤独,我总想也许,每个人都是这样吧,越长大越发现身边的人越少 离别总比相聚多。每个人都少不了孤独,有些人在孤独中挣扎,想要逃离,他们爱聚会,喜欢热闹 尽量避免自己一个人。而有些人他们更愿意享受孤独,他们宁愿一个人。彼此孤独的形式不一样,但孤独的本质却是相似的。就像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一样,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但想要摆脱孤独的方式却有所不同,他们这一生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有把自己关起来,也有把酒言欢的。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到未来!所以不要去纠结于过去的回忆,而是大胆向前买迈去吧,未来是不确定,是神秘,是万事皆有可能。

百年孤独读后感4

面对这样的作品,当你没有能力读它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读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对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不要强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不要翻来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这些屏障存在于那里,已经说明你无须去读它,起码是当下,无须去读。就像高中的我,因为好奇买下来它,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为了所谓的一点点虚荣心去阅读这部作品,很认真地读,它却让我恐惧。翻了两章,便不敢再拿起来看。

和很多人的经历相同,我把它放在书架的最顶层,记忆里告诉自己,我读过它,然而不过如此,因为我没有看下去。

几年以后,经历了许多不想经历的事情,从一个故作孤独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开始明白孤独的人。却没有了过往的浮躁,在一个清冷的午后重新去阅读它。

你仿佛重新发现了一个被废弃已久的宝藏。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撞击你的心灵。睡梦中还会赞叹怎么会有这样环环相扣精彩绝伦的叙事方式。冷静旁观的口吻,读罢却激起心底最深处的苍凉。

因为年少的无知与浮躁,我差一点错过了它。所以当你还未尝过痛苦,当你还未开始尝试看透生命,请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读它。作文

百年孤独读后感5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可怕的循环中度过的;其次,故事的情节很具神话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为按奈不住寂寞从新回到人间,甚至与活人交谈。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冲动,这是一个仿佛描述一个国家百年的繁衍与生存、耻辱与压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亚带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亲属朋友们历尽千辛来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块后来被命名马孔多的小镇上,蕴含了无穷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亚陷入了无穷的孤独。在他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可怕的循环,在他对创造发明产生厌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制作金属金鱼,每做到二十条的时候就将它们熔化重做。他的后代奥雷连诺又从战争走向孤独,终于也陷入了循环制作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传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独样,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的出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入驻,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整个马孔多已经开始没落了。那本羊皮书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这个家族从建立到没落其实已经是注定的宿命,终究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百年孤独》读完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沉重感,我认为这种感觉才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给读者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6

《百年孤独》是世界文学史上迷幻现实主义代表作,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三个字的感悟非常深刻——想象力。马尔克斯给主人公设置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用文字讲述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以及在战乱的年代里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历史,历经风雨和岁月,故事还融入了神话传说、宗教以及民间故事等素材,丰富多彩。

百年孤独是围绕布恩迪亚家族展开的,第一代布恩迪亚人的传奇生活经历就让我感到惊奇。布 ……此处隐藏1458个字……书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查过本书的背景还有看了几篇别人的读后感后,发现了原因:相同姓名相同孤独命运的“奥雷里亚诺和何塞·阿尔卡蒂奥”身上带着的不同的故事,是当时拉丁美洲的真实映射,马孔多人们思想的固守陈规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的状态,间接指出落后的原因。我觉得是这些不同故事的进展,才是本书获奖的重要理由之一,当然作者以这种手法的描写同样令人惊叹不已。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

1、解放思想,快速地接触新事物,认可新事物,不要固壁自封,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2、多与别人交流,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累计,能消化就消化,消化不了的找朋友谈谈心。

3、自身的努力大于一切,最近看到的一句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只有让别人感觉你有利用价值,别人才会与你交朋友,高看你,而这一切就是自己的拼搏上进为基石。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当我看完《百年孤独》这篇小说时,头脑中依旧处于十分兴奋的状态。情节的设置如电影一般精彩。先祖们的形态各异的性格和作风,现实和幻想的交错,结尾处的出人意料等等,十分使人赞叹。可以说,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评价这部小说,不是很恰当的。它只描述出了这部小说的吸引人的表现手法而已。但是,进一步而言,这部作品包含了拉丁美洲的政治与历史的变迁。词句之间隐含着悲痛的与现实脱节的,或者说与现代文明,或是以西方文化主导的当代现实的脱节感。可以说,这是一个来自拉丁美洲的呼声,一个来自千百年来,从世代重复的节奏中变革出来的呼声。

在文中,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字和拉丁美洲文化的融合现象。文中提到了西班牙语,梵文等等非常古老而陌生的语言。但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却无法被正视和记录下来。当吉普赛人在很多年之后,依旧用望远镜,甚至磁铁,等”新发明“向马孔多的人民进行宣传时,人们依旧热衷于此。这是否和中国儒教思想上的”生民“的概念很类似呢。

可以说,第三世界的苦难给了第三世界文学不竭的源泉。在内部矛盾,以及潜在的外部矛盾之中,以马孔多为代表的较为自然发展的群落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着。它就好像是一条在茫茫大海中行驶的一条小舟,乘风破浪,在向着一个不知名的目标前进着。而这大海则是千变万化的世界史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个专业老师那里看的。当时看着这个题目就觉得有种脱离现实的魔幻般的感觉,而我对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了解。在人文课上,老师也讲过这个小说。

小说描写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一代一代,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蒂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一百年的历程,而这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这一切是因为怕近亲结婚担心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为邻居的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死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亚一家日夜不得安宁,终于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最初布恩蒂亚的人丁兴旺,但随着战争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运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了一个带尾巴的男婴,而这一切又刚刚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写下的密码,这破译着就是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充满着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巴的男婴是被蚂蚁拖入了蚁穴。随后,这件事消失。

这小说读起来总是给人一种虚幻飘渺不真切的感觉。但是故事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的落后写照,在此向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

往往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着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又多离奇,都是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这是第一本让我读完后依依不舍的书。

当年,有人评价它为“睡前读物、拿过来看一会儿就能睡着”。于是我先入为主地认为它没意思。

再加上网友们说人物关系复杂,我更是怀着畏惧心理打开了这本书并一直画人物关系图。

《百年孤独》本应是我2020读完的第一本书,但是因为疫情缘故,它成了第三本。

刚开始读时,对书中的细节我不断较真:老何在栗子树下绑着,子孙也不管?家里的东西像被精灵乱动一样消失一会又在别处出现?暴雨一下就是几年?如此种种。不禁感叹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很高。

直到读完全本,仿佛从一场荒诞的梦中醒来,心里也不知从何时起竟然与书中家族产生联系,一阵不舍涌出。

书里的“发展”线与当今主旋律的“发展”二字背道而驰——往昔逐渐衰败、趋近灭亡而不会灭亡。

人类当真是不会反思、不吸取教训的物种,和动物一无二致。重复前人的错误而不自知,不论世界如何变迁,错误只是换了头面找上门来,人就照单全收。

是啊,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经历情爱总都是第一遭。也无外乎相同的爱恨戏码在书里书外重现。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最后几章一口气读完,读到最后奥雷里亚诺破译羊皮卷时,卷里所预兆的结局和现实世界如镜像般重叠,实在震撼。

如此生命力蓬勃,欣欣向荣,拥有远大前程的庞大家族,一代又一代里性格长相的复刻以及人生轨迹的雷同,却无法带来绵延的福祉和不尽的子嗣。伴着布恩迪亚们以各种各样称得上匪夷所思的死法,魂归马孔多扬尘的土地,作者早已暗示了他们无可挽回的衰颓命运。极盛转衰的家族史诗让人联想起曹公笔下的红楼。

家族内且做且毁的祖传恶习,情欲世界中的沉浮,以及层出不穷的宏伟事业,从一开始的斗鸡到之后的香蕉帝国,都只是为了让布恩迪亚们在这永无止境的重复和分裂中找到精神寄托。但即便如此,孤独仍然无可避免的在早已预设好的地方如蛛网般密不透风地把他们笼罩。

正如书中所言:“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裹挟入黄土的,只有那将回忆的长诗抛洒于过往后的醍醐,和顿感天地浑然而自我无比渺小的怅惘。百年孤独。

佳作!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之前写的一篇《百年孤独》读后感想,发在豆瓣后,收到了一位朋友的回复,感到高兴之外,便构思要如何回复,竟也酝酿了好半天,到午夜的时节才写出这几句话来,给读者朋友发过去后才睡下了。因为感到这位朋友于“美”的感情的宝贵,我也并不敷衍,因此很觉得这一种交流的价值,便“抄录”如下:

R君:“以前读的时候,蕾梅黛丝飞上天的那一段我非常喜欢呢,一直到现在在我心目中提到美这个字仍然会想到她。我觉得也不一定要读懂这种书吧,即使在普通的读者看来这也可以是一本好书呢。”

讷:“十分认同蕾梅黛丝给您的美的感受,有那样一位美的人去挂念,是一件幸福事。提到美,我常会想起《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他给以一种震撼美;《红楼梦》里的平儿,她给以一种谦厚、融通美。我的忘记或没能欣赏蕾梅黛丝的美,是我的草率,大约也因为心有所属罢。《百年孤独》不会因我的差评就不是一本好书,它的美好只有懂它的人才能享受。假如有人给《悲惨世界》差评,我也不会就低看它,因为它在心上的美好已经好像那合抱之树,谁也不能推动。”

《百年孤独读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