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读有感

时间:2025-04-06 07:59:23
《荷塘月色》读有感

《荷塘月色》读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荷塘月色》读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荷塘月色》读有感1

在新年的第一个星期里,我发现了一个长期隐藏在我身上的一个"毛病"!不过,我已经暗暗下了决心,在六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坚决彻底地"治"好这个"毛病"。

元旦放假的时候,爸爸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我在元月五日(星期六)之前,将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背熟,否则,别想看晚上10点的《幸运52》。当时,我没有在意,心想,不就是一篇《荷塘月色》吗,花上20分钟时间,肯定就搞定了。过后,我就将这件事放在脑后去了。放假期间,我借了一些漫画书,还约了好朋友李昂到家里来一起玩电脑游戏……总之,只要有一点点时间,都被我用来玩了。

一转眼,便到了星期六的晚上。吃过晚饭,我突然想起还有两项作业没有完成。便立即忙了起来。8点半钟,作业总算写完了,我一想,不好,离《幸运52》只有一个半小时了。赶紧找了一本《朱自清散文集》来,翻到《荷塘月色》一看,顿时把我的心凉了半截:文章竟然有密密麻麻两页半纸。

到了这个时候,我顾不得埋怨,只得自己像个小和尚念经似的,背了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转眼间,已经到了九点半了,可我才背了3个小节,而越往后越是难背,尤其是那讨厌的第四小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分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每一句话都是一环套着一环,一个字想不起来,便一点儿也背不下去了。我一个人坐在书桌前,不仅抱怨起来:"这是什么破文章,哪个朱自清,为什么尽写些长文章来害人,干吗不写短一点呢?"

大概是听到我发牢骚的声音,爸爸走了过来对我说:"你可不能亵渎朱自清,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也是清华大学的名教授。尤其是他身上的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想当年,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为了收买他,在人人都吃不饱肚子的时候,给他送来了面粉,他却宁可饿死,也不吃日本人的面粉。但凭这一点,就值得中国人永远敬仰他!"

听了爸爸的话,我想:朱自清可真是一位有骨气的中国人和男子汉啊!我没有挨过饿,不知道饿有多么可怕,但是,从报纸上看到有人绝食,全世界都十分关注这一点上,我也能感受到这种气节的伟大。于是,我静下心来边读边背,不一会儿,就读的入了迷,越读越有劲。不过,等到我会背这篇文章时,已经是11点钟的事情了,而这时的《幸运52》电视节目,也已经结束了。

没能看到《幸运52》在我心中,难免有些不高兴,但是,隐藏在我身上的"先玩个痛快再写作业"的毛病,看来,也再隐藏不下去了。

《荷塘月色》读有感2

我相信,有一本书,一定藏在远方。它是你的至交,它的肚腹中藏着一句话,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月光在云层上抛洒,像银色流水般慢慢融化了云层。星在耀,月在浅笑,夜很安祥。蓦然间,我陶入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晶莹的光流进我的心灵。

朱自清原名自华,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这篇文章中我读出了。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很少人走。”读着,我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荷塘月色,流柔情,荷杆颤动,拨响了我心中的琴弦,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思绪辗转于柔肠,无奈的感悟,隐没了意图,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大家一起生活;爱冷静,爱独居————在这种不满现实,想自由,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感情,当然,想住在“世外桃源……我的心也随着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荷塘”,仿佛也和作者一样,我把学校里承重的压力融进这荷塘中,消隔,消隔。荷叶仿佛一位刚出谷的美人,和着风儿摇曳……月光,它比星星吸引人的月光,又没太阳如此招摇,只是默默衬托着荷花,我的心啊,陶醉了。

看着看着,月光躲进了云层,蝉声,蛙声,声声入耳,《采莲赋》,《西洲曲》让心凉了一地,无奈,这一夜,我辗辗未眠,荷塘月色的.美景,使我感受到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赞美之情,但更感觉到作者厌恶现代生活,不禁蹙了蹙眉,握住笔与“白色恐怖”作斗争的精神,令我敬佩。

以前,回到家乡,炊烟升起,村庄上空氤氲着一抹抹青黛,房前屋后飘逸着一缕缕稻香,麦草香,柴火的熏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坐在屋檐下,盘算着明天的活计,如今,城市化的爪牙无孔不入侵入村庄,乡村的美感如同壁画上的油漆,一天天剥落,一些朴素的东西也慢慢掉色。无论现代生活多么繁扰,它依然稳稳扎向大地深处痴痴守望……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寻找生命的本色……终究是海市蜃楼,就这样,我写了一篇《荷塘月色》有感。

《荷塘月色》读有感3

朱自清 ——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

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从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虽然我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 ……此处隐藏5405个字……份良好的心态与它并没有必然的矛盾。

愿我们的心净如荷花般纯洁,蕴含淡淡幽香;像月一般清澈,皎洁如霜,始终保持一份清雅情境,纵然在浑浊的淤泥中永远清新豁达!

《荷塘月色》读有感12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讲述了朱自清先生晚上去荷塘观景的事。作者先写荷塘,荷塘里有田田的荷叶,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紧接着又写了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先写静的画面,接着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接下来又写了月色,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先虚写又实写虚拟,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整篇文章借景抒情,在朦胧的景色中使人感到作者有淡淡的喜悦但又有些哀愁。

我读了这篇文章,开始闭着眼睛想象:荷塘边上,杨柳沙沙作响,清凉的微风拂过,荷花、荷叶轻轻地摆动。月光轻柔地撒下,那是多么美啊!

记得小时候去桂林旅游,一睹甲天下的美景,那真是名符其实。在那里我看到了无数工作人员在默默的保护着环境。世上有无数美景,但却有许多正在渐渐消失,就是因为曾经我们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才会有这可悲的下场。

今年年初,北京等地持续的雾霾天气,几百米的'能见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更主要的是,恶劣的环境危害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得咽炎、鼻炎、肺炎的人越来越多,据说雾霾天气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而一到春季,我们内蒙古的沙尘暴也会肆无忌惮的去首都北京旅游观光。

作者在家门前就能看到荷塘美景,可我们现在各地的名胜古迹,在旅游旺季垃圾也会成为一道“风景”。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做到把产生的垃圾带走,何来景区垃圾漫天。

为了这些美丽的景色不会消失,为了我们身边也可以有美景怡情,我们人人都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荷塘月色》读有感13

大家都明白朱自清是位诗人,也是一个散文家,又是一名学述界的学者。

《荷塘月色》算的上是名篇,使人久久不忘,就在于写出了景致。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煤路”读到此处,我的脑际中不知不觉的浮现出一条小路,曲曲折折。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一句话看似矛盾,并非矛盾,朱自清先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的,使人耐人寻味。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直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用的极好,如果换成我们的话,能够用个散落就已经不错了。它值得我们去学习。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此段运用了比较手法。使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夜空中悬挂的月亮的`月光使黑影也变得斑驳起来。

《荷塘月色》中有许多地方还运用比喻,排比,比较等修辞手法。甚至梁元帝的《采莲赋》也被朱自清运用到恰到好处,结尾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写的好。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得很好,他虽然只活了50岁,但是散文领域留下的遗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

《荷塘月色》读有感14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是我读得最多遍,印象也颇为深刻的佳作。

记得在10岁那年,我就在书柜中“淘”到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当时其他文章的印象已逐渐淡忘。唯独记得这篇文章,我被作者那典雅的语言所深深牵动着,枯竭的心灵也得到了滋润。从此“荷花”在我心里已有了一幅简单的构图,碧绿的叶子,柔嫩的花朵,点点水滴似宝石地镶嵌在叶子花朵上,被诗意的月光所静静包围着,的确像作者所描述地那样清新美丽,典雅高贵。我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了新的定义。

12岁的夏天,是即将进入初中的日子,这段时间的等待是漫长的,我又读了一遍《荷塘月色》,这一次的阅读,让我领略到了白话文的风采,整篇文章的布局、逻辑、构思再加上语言,简直可以称作为“文学的金字塔”——奇迹。在10岁那样,我心中的荷花是纯静的,而这一次,荷花在我心中已经变成一朵朵会跳跃的荷花,每一朵荷花却是活泼的,它们与水珠、与月光、与荷叶在嬉戏,让我联想到了荷花底下的鱼儿是否与《采莲曲》中一样:“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今天,14岁的今天,我又拾起了书本,品味这道文化大餐,或许人的成熟,让我注意,体会到了作者在这篇文章的.感情,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作者的心情一点儿也不闲适,而是处在一个矛盾的状态下,或许知道他写作背景,才发现文中有点点滴滴,隐隐约约地在暗示着读者,作者此时的心情。作者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正说明作者的矛盾,所以作者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将情感融入了文学,今天看来心中那幅荷花又有变化,也变神秘,彷徨又时而安静,时而活泼了。

真不知道《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在我16岁、18岁,或是更远的将来,是否会改变我心中那幅荷花图呢?

《荷塘月色》读有感15

带着忧愁独自徘徊在幽寂的小路,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伤。——题记

似曾在梦中见到过:幽寂的深夜,池塘的碧波荡漾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犹如一面明镜,映出了亭亭玉立的荷花仙子,荷叶上滚动着露珠,荷叶下游玩着小蝌蚪。好一幅别具情韵的风景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现了世人的梦境。

荷的最大美处是洁。贯通古今,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千古美名,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风采。荷花一直以它的纯洁优雅、清雅脱俗而独步人间,引众人仰慕。因而有“六月花神”之美称。而《荷塘月色》描写的并非如此。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这无疑是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并非只有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不同了,感情自然也就变了。

淡淡的月光,喜悦中透出丝丝悲凉。在朱自清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他是多么希望追求高雅、自由的生活呢?可是,社会的'落后,使当时的生活浑浊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四一二革命政变正在接踵而来。这次******残杀了多少百姓,又有多少人面对“叛变”“被杀”两个选项而不知所措。面对国家政局的混乱,他愤怒、忧虑、无奈,而又多么的向往自由与高雅的生活!朱自清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虽然他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但是他的心是一颗炽热的爱祖国的之心!又有多少人能像朱自清、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呢?

面对昨天的耻辱,我们新一代的娇娇宠儿该怎样做呢?会不会过上让朱自清先生追求的生活呢?我们的国家又会不会更加繁荣富强呢?一切重任都肩负在我们身上,一切希望都要靠我们!躲在温室里的雏鹰,出来展翅飞翔吧!

那一幅别具情韵的风景画,那清雅纯洁的荷花。那幽寂的深夜,那皎洁的月光……

带着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伤,我睡着了,在梦中,我又梦到了月下的荷塘,荷塘的月色…

《《荷塘月色》读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