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以前还小的时候,初次听见三毛的名字,还以为是儿时喜爱看的《三毛流浪记》里,那个只有三根头发的流浪三毛。直到后来年纪渐长,才对这个作家三毛的故事了解得越来越多。也许三毛听到我这番话会跳起来大叫:“我就是流浪的三毛!”我倒也无法反驳,这的确是个自由不羁,浪迹天涯的三毛。
身边有位喜爱三毛的朋友,曾买来三毛作品全集,厚厚的一本,收到时眼里全是欣喜。我当时还没读过三毛的作品,自然无法产生共鸣,不过倒也加深了好奇。直至后来从书店捧了本《撒哈拉的故事》回家,才结识了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三毛。
撒哈拉大沙漠,印象中应该是大片沙漠连结,广阔无垠,显得荒芜而又有些落后,没有任何想去的欲望。然而三毛出发了,引她的话,为了那“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翻开书的第一页,三毛在一开始选择叙述自己和丈夫荷西的沙漠饮食。就在我被三毛那自带的风趣迷惑,以为沙漠生活也是富有情趣的时候,后文让我明白了现实一开始并非如此浪漫。“白手成家”,这是三毛自己的概括。到垃圾场拾破烂做改造,讨来棺材外箱做家具,自己买来石灰水泥糊墙,把寄来的杂志放在书架上,这个小屋在坟场区鹤立鸡群。我敢说,沙漠因为三毛会有了一点点的不同。三毛仍然潇洒地浪漫,放上一卷录音带,“慢慢地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
当然,三毛是不会满足于待在家中的。她果断地跑到沙漠里寻找化石,九死一生,捡回条命来,也毫不犹豫地回答要继续寻找;她跑去海边捉鱼,做个“素人渔夫”,即使最后没有挣到钱,倒也乐在其中。她跑去观浴,跑去经历沙漠奇特的驾照考试,跑着跑那,永不疲倦。
其实更加鲜明难忘的是三毛笔下一个个沙漠人的形象。哑奴因为三毛的好心,真诚回报,因为家庭快乐,而在三毛为他打抱不平时,他表达出的“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让人惊叹。沙巴军曹因为全营的人被屠杀而因此记恨撒哈拉威人,却在危险时刻献身救下撒哈拉威的小孩,他守着的兄弟们的尸体都被运走了,自己却最终孤独埋葬在这片土地上。牵着羊的老头,服兵役的年轻人,爽朗的艺女等一位位的搭车客,这一路上见到的人,虽然都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就如三毛所说,如何能轻易忘却。
我一开始不明白没什么有那么多人会被《撒哈拉的故事》所吸引。后来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情感,即使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快乐与悲伤却是相同的。对生活追求的态度,处事的信仰,隔着纸张,淡淡触动心弦。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像三毛那样浪漫,勇敢又潇洒。我们的生活或许一成不变,平淡无奇,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运转。但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对远方的向往,想打破成规,想要去流浪,去探寻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他们身后的故事。虽然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但我们能读一读《撒哈拉的故事》,娓娓道来,情感不突出却又浓烈。三毛的潇洒看起来或许是异于常人的,但这却引发无数共鸣与感叹。其实我们都一样心怀远方,远方就不再孤独。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这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更多是风沙,还有人的无知和愚昧。
快餐时代,谁会拥有像陶渊明那般追求自然的平常心,谁会有像苏轼一样拥有豁达乐观之心态,谁有会像叶芝一样渴望平凡朴素的爱情。三毛,正是如此。她踏上了那片撒哈拉沙漠,与荷西一同,带领我们感受异域风情,欣赏大漠风光,聆听大漠之声。在三毛笔下,体验了肮脏恶劣的生活环境,结识撒哈拉威人,记下平常一点一滴的小事,绘成多姿多彩的三毛撒哈拉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喃喃着,要自由,要追求梦想,却找各种借口,从未付诸现实。而三毛,她是那般浪荡不羁的女子,仅因自己儿时的梦,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来到撒哈拉;她又是如此浪漫的女子,为寻找前世回忆的乡愁,踏上那向往已久的神秘大漠。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有无理的婚姻。“娃娃新娘”这一章,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间时,他的朋友们开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处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姑卡出嫁,被夺去贞操,年仅十岁!但在婚后,姑卡却装扮成熟,挂着那句诙谐的:“你伤害了我的骄傲。”或许,这就是撒哈拉女人卑微的命吧。在当地人看来,这只是正常的婚俗,而在三毛和我们眼中这种结婚仪式,就是摧毁女人的身心。虽然有文化差异,但我们无权干涉他国宗教信仰。那场面虽未有亲眼所见,却有如身临其境般的记忆深刻。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有以爱之名的谎言。沙仑衷情于一女子沙伊达,他献给沙伊达聘金三十万,沙伊达却未守信来撒哈拉成亲,而是展开又一场骗局。陷于爱河的沙仑虽然知道自己被骗,仍带钱走往寻“妻”之路,一条不知是喜是悲的路。的确,诺言和誓言都是有口无心的,连感情都可以作为利益的武器,可悲。但三毛却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其幸福的。”
荷西追了三毛六年,当荷西知道三毛一定要去撒哈拉后,不声不响地提前做好准备,卷起行李就走,先她去了非洲,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而三毛这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当知道有一个男子愿为她去沙漠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这个男子到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在撒哈拉沙漠展开了一场“闪婚”,那般快速、仓促及朴素,充分看出两人朴实的行事风格。这让我想起了贾宝玉,贾宝玉腹有诗书之气,向往远离名利的娴雅生活,而薛宝钗却恰恰相反,她要求他考取功名,为名利去追逐,这就导致了他们貌合神离的夫妻生活,贾宝玉去寻找自己的知己林黛玉,而薛宝钗也就注定了长路漫漫,只能与孤灯相伴。这让我又想起了祥子与虎妞的爱情故事,两个志不同的人在一起很痛苦。我想,真正的爱情,除了生活中的相同,精神上也要达成共识吧,就像三毛和荷西一样。
“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去尝一下啊。”或许只有她,能把寂寞的沙漠,活成诗和远方。爱情,不是只有白头偕老才会让人羡慕,而是你与我从懵懂相爱到惺惺相惜,从两条平行线到两条相交线,从道不同不相为谋到爱屋及乌,从你是我生命最重要的人到我的心里只有你。
我喜欢《撒哈拉的故事》带给我的生活的感觉,像是清晨树林上空丁达尔效应的阳光,也想下午温暖和煦照在放学儿童脸上的阳光,像傍晚夕阳晕染整片天空的残阳,也像沙漠如日中天的大火炉,什么样的感觉,都别有一番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一直听说你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我来了。就在最近拜读了你的作品,看到了一个桀骜不驯的你;一个在艰难的沙漠生活里仍然保持率真烂漫的你。是的,我为你而倾倒。
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你是幸福的,远离现代都市的纷纷扰 ……此处隐藏12130个字……,只有一句“对不起”,再无它句。爱情是双方的,如果缺了一方,就不完美了,不完美的爱,放手,比苦苦纠缠来得洒脱,更不容易遍体鳞伤。
不知道三毛为什么要把《白手成家》这一篇放在最后,明明这一篇才是故事的开始。但我又想,在描绘了沙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后,回过头来看初来沙漠时的情景,这故事,才会异常深刻,才会让人深切体会到在这诗意的生活背后,有初来的困窘,有别样的艰辛,更有对沙漠和生活的热爱。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也听过别人说过这本书挺好看的,就这样我买了一本回来读,还记得刚开始读的时候被三毛这个作者所圈粉了,特别喜欢她那写的文字没有那种深奥的很普通平凡但却确很深入人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个人特别喜欢旅行,而撒哈拉沙漠引起了我的兴趣。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是作者本人三毛在和她爱人在撒哈拉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这本书由许多个故事连成,看完这本书后,我被她圈粉了,她那桀骜不驯,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性格让我觉得世上竟有如此奇女子。
书里都是一些三毛所见所遇到的事,撒哈拉沙漠大家都知道环境非常恶劣,但在作者三毛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撒哈拉,即使环境再怎么不好但在三毛眼里仍然有很多乐趣,一样可以生活的幸福。记得她和荷西住的地方是何其的简陋,但是三毛并没有埋怨,而是和荷西一起改造房子。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我们埋怨是无用的,不如自己努力去改变它。我们要学习三毛她那种即使在恶劣环境依然乐观生活的精神。有人说她是愚蠢的,自己一人跑去那么远那么恶劣的环境。但是在我眼里,她是聪明的,她一直都认为她不是芸芸众生,她有自己想法,不甘平庸,不喜欢束缚,向往自由。我们生活中身边有多少人都是活在别人的眼里,每天循规蹈矩做着同一件事情,每当我们心里泛起一丝欲望就安慰自己这就是生活没办法。其实这才是我们的愚蠢,生活一成不变该有多无聊。
荷西和三毛的爱情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书里他们两个的点点滴滴让我看到一对幸福的夫妻情侣该是怎么样的。当三毛毅然决然去撒哈拉沙漠时,荷西并没有阻止她而是默默收拾行李在那边找工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才能做到这样,我觉得三毛这个人是幸运的也是不幸运的,幸运的是她有一个这么爱她懂她了解她的男人,此生足矣。同时她的一生也是坎坷的,所以不幸运。而当荷西和她一起去撒哈拉的时候,三毛心里早已决定余生一定陪你走完。记得很深刻的一句话,当时三毛在婚后依然我行我素,荷西就多她说:我就是要你的我行我素,不然我怎么会娶你。当时听到这一句话我非常的感动。一想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接受爱人部位自己改变呢?女孩子总是哭哭啼啼地说那还不能为她改变,但却没有想过,如果他变了那还是原来的他吗?
荷西与三毛的爱情并没有轰轰烈烈,但平凡得伟大。荷西默默地追随,只为实现三毛心中的梦想。对三毛,他矢志不渝,即使她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女孩,但也愿意随她在沙漠里受苦,这个倔强的女孩注定要跟这个人一辈子过下去。这平淡的幸福意味着不离不弃。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荒山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面对不怀好意的几个撒哈拉威人,镇定地逃脱了危险。她没有离去,而是想办法拼尽所有的力量营救她心爱的丈夫。爱情并不需要有多轰轰烈烈只求对方懂你支持你就足矣。
他们的爱情是多少人羡慕的,虽然生活艰辛但依然幸福乐观生活。
在这本书里,我看不到作者写过苦字,完全体会不到所谓的辛苦,反而是生活多姿多彩,她的文字质朴,感染力极强,直达人心,读她的这边撒哈拉的故事你会觉得你在和她交谈一样轻松自然缺深刻。读完《撒哈拉的故事》我读懂了三毛,此时她应该和荷西在天国的幸福的生活从此不再有磨难。在这本书里我感悟到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我学会了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4看完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对于一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我除了钦佩与羡慕,我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词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我慢慢的阅读关于她的点滴词语,开始想象她的长相。也许有剑一般锐利的眉,一出鞘便是刀光火影,但绝不是江南女子般纤柔远黛的细眉,也许有峻峭的鼻子,直挺挺地,像山峰,像刀一样削过一样的坚毅,而眼睛是灵动活泼的,黑色的眸子,剪下一抹抹水一样的柔光,嘴唇薄薄的勾起来的弧度有着女子的温良。
她的文笔闲散而随意,有点像泼墨似,一点泼开了一朵盛开的水花,没有勾勒它的边幅,就这样说,我画好了,你看看吧,还狡黠的跟你说,可不许说不好看啊。毫无目的述说着生活的琐事,连惊天动地的爱情里面,也夹杂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锅浓浓的汤。没有生僻的词汇,没有冗杂华丽的铺述,没有旁征博引的宏大场面,甚至连贯穿故事的主线都乱糟糟的(这点跟我很像…)。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像乌鸦叫似的(这些毫无疑问你能想象出来),她与你讲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这个调皮的人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开始来回滚动,嘴巴依旧一张一合,可不知不觉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去了,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这种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活动,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
听她炫耀像个孩子一样跟你讲,跑到沙漠的垃圾堆里,寻找不同的东西,把他们改造成富有现代感的工艺品。听她动情的跟你讲沙漠里默默工作着的哑奴,双手捧出来的感恩与友爱,听她淘气的跟你讲到政府公寓里偷植物,听她调侃的跟你讲她与荷西之间的打闹耍玩…… 三毛对于美好的东西,抱着热烈的渴望与向往,对于厌恶的东西,她嗤之以鼻,口诛笔伐。她毫不掩饰,毫无造作,有着小女儿的娇嗔,有着妻子的温良贤惠,也有大女人般挡风遮雨的坚不可摧。
我想,最终让三毛留在撒哈拉,并把那儿当成家的,一定是那个叫荷西的男子。他在知道三毛要飞去撒哈拉的梦想之后,默默地像公司要求调去撒哈拉分公司工作,默默地提前为三毛准备好一切(尽管这样的准备显得仓促而不足。)但当他张开双臂(我猜想它该是伟岸而宽广的),说:marry me的时候,三毛一定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了吧。一个能安静陪伴自己的伴侣。了解自己的伴侣已经多么不容易,更何况荷西契合着她的灵魂,接受她狂浪不羁的梦想。
可惜后来的荷西死于意外,这一定让三毛痛不欲生,仿佛灵魂被生生的撕成两半,荷西带走了三毛的一切,她的天真,她的调皮,她的可爱,还有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后来,三毛好长时间没有勇气去提起笔去写东西,对于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所有再美好的文字,也是多么的苍凉,荒芜。
再次提笔的三毛,退却了小女儿的羞涩,洗尽了生活的铅华。睿智却也沮丧,智慧却饱含泪花。
生活给予她的所有苦痛,在荷西死后的几年内,随着三毛的死亡,一切消失殆尽了。
“他们死时也不分离。”
李小白。